【王鈞生╱綜合報導】據聯徵信用中心紀錄,台北市購屋人中,35歲以下佔比僅1.5成,台中也僅2.5成,顯見年輕購屋者相對稀少。近年更有不少人思忖在外租屋、買屋不便宜,不想成為背負學貸、房貸的「付二代」,也因習慣住在原生家庭的舒適圈,乾脆賴在家裡不肯離開,如同電影《賴家王老五》的情節。
美國電影《賴家王老五》敘述父母為了讓35歲還賴在家的兒子搬出去,僱用美女設計兒子能因熱戀而自立門戶。新北市新店區有位33歲的民眾Willy,家庭也正上演了這場戲。國立大學理工科系畢業的他,原在竹科當工程師,月入6萬元,卻不堪日日工作逾12小時,苦撐近1年,便回台北改做穩定但較低薪的工作,月收入3.5萬元,他卻直言:「值得!」
原來他除短暫到新竹工作外,30多年來未曾離開台北,住家裡吃得飽睡得暖,還不用負擔養車成本就能開家人的車出門,生活近乎零成本。但不願獨自在外謀生的Willy,讓他父母頗為憂心,先幫他在新北市買個千萬元小宅,並供一半約500萬元自備款,他僅須負擔後續房貸。
但Willy計算剩下的500多萬元貸款,發現需月繳約2.7萬元,薪水幾乎全繳給房貸,覺得一個人負擔太重,因而不了了之。他父母於是再使出「相親招」,去年特別介紹富家二代千金相親,想藉此強迫Willy成長搬出去自立門戶,卻也因「妹有情郎無意」而失敗收場。
父母的期待落空,家庭關係也降至冰點,最近Willy父母要求他搬出去租屋、自力更生,他感嘆:「外面房子1個月租金加3餐最省也要1萬多元,等於剩2萬元可當日常花費,在台北不知道怎麼生活。」
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分析,該民眾除因欠缺企圖心外,現在房價貴、許多年輕人放棄買房也是不爭的事實,以年輕人買房比例來看,如果沒有長輩的援助資金,8成以上很難獨立買房,最後長期依附家人關係的生存模式,自然容易產生家庭失和、爭吵等問題。
親子教育專家吳娟瑜指出,相對於西方,華人父母相對寵愛子女,管教方式也會不捨得子女出外受苦,導致小孩成年後,父母逐漸意識到資源有限,子女卻還未長大的事實,但小孩也早已失去機會成本和出外打拼的勇氣。
其實目前台灣進入了不少年輕人「不婚、不生、不養、不活以及沒有前景」的「四不一沒有」世代,甚至是「付二代」,意即付房貸及學貸,根據2017年《遠見雜誌》報導,台灣有38.7%大學生背負學貸,平均負債29.7萬元,粗估畢業後至少得5年才能還清。能開始存買房本的時間也愈來愈晚。
觀察近2年聯徵信用中心紀錄的買屋貸款人年齡,台北市購屋人35歲以下者僅1.5成,台中市也僅2.5成。代銷業者顏子祥認為,「就算是首購型產品,以30歲左右的民眾來說,絕大多數都要靠家人贊助頭期款,再自行還貸款,以這樣的方式強迫孩子獨立。」
陳炳辰則感嘆,扣除家裡能幫忙支援自備款的,台灣許多年輕人出社會即要付房租、學貸的「付二代」,相對壓縮到未來生活空間,為了不讓自己肩上責任變得如此沉重,也導致近年的啃老族愈來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