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眾購買預售屋,卻在交屋時發現,成屋跟契約載明的情形大不相同,例如坪數出現落差、或是廚衛浴等裝潢設備與預想的不同。建商表示,有時可能是在銷售過程中,買賣雙方的認知落差,如果是作業上的疏失,不會罔顧消費者權益。(何庭歡報導)
民眾表示,經常可以看到建商的預售屋廣告使用吸引人的內文圖示,讓消費者決定購屋,但在交屋時卻出現嚴重的落差,民眾陳小姐說:
『當初簽約的時候,公設的部分,他的坪數給我們看到都是比較少,可是他到交屋的時候,卻多了一些坪數,還要求我們要補錢。那還有就是他的設備,當初跟我們講設備品牌的部分,可是到交屋的時候都不太一樣,品牌就是跟當初講的不同。』
建商業者表示,為了避免類似狀況發生,在預售屋買賣簽約當下,對合約上與消費者切身相關的部分,包括「面積」或「計算金額」等,都會要求代銷逐一進行重點強調,一定會顧慮到消費者權益,不會因為貪圖這一次的便宜,就破壞企業的口碑行銷。但業者也指出,有時糾紛發生的起因在於雙方的認知有誤差。
『可能有些消費者,會覺得怎麼跟我買的是不太一樣的,那我覺得這有可能是在溝通當時,彼此的解讀不太一樣,那你可以去針對彼此的可能落差的地方去了解。那當然過程裡面,我覺得展現出來的態度,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但基本上,一定會朝向盡可能在彼此可以得到平衡的地方,去解決這件事情。』
業者強調,如果並非消費者過度解釋,而是真的建商在作業當中出現疏失,會立即進行協調改善,還給消費者應有的權益。
(轉自yahoo中廣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