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徐欽盛台北報導】「未來競爭者不是你的同學,也不是台灣的學生,你的競爭者可能在北京、歐洲、印度,已經沒有任何界線。」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4日演說時勉勵年輕人,要將眼光放得更遠、更國際化,不要只是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必須跨出去才能找到與世界連結的機會,並要培養自己不可取代的能力。
在4日參加AIESEC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小島大夢想─青創大會」演講中,嚴長壽全程使用英語,口齒清楚流利、驚艷四座;他坦言,這些年來的成功,是因為很重視英文的關係,因為只有英文強才能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嚴長壽還鼓勵青年說:「當你努力向上,願意做額外的事情、學習額外的事,你就會成功。」
嚴長壽還以自己在美國運通工作為例指出,當時有一個工作叫messanger(傳令),但他那時英文很爛聽不懂,以為是manager(經理),所以就接受了任務,沒想到因此開啟了送貨員小弟的工作生涯,他不但不以為意,並主動為客戶做額外服務,他說:「儘管我那時薪水很少,但客戶跟我的老闆講,要老闆記住我,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做。」
「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每天的生活都是到很好吃的餐廳,拍了好吃的食物,上傳食物的照片。」嚴長壽提醒年輕人,應培養出不可取代的能力,只要能做出好東西,就有競爭力。
嚴長壽回想年輕時,很多人去美國讀書,買的都是單程機票,因為他們的錢只夠買單程,同時也背負著家庭的壓力 他們的榮譽就是家庭的榮譽。但在台灣退出聯合國、發生台美斷交危機後三十年,台灣其實沒有受很大的影響,因為這時期經濟還是成長的。
嚴長壽強調,當時有兩種人;第一種是留美,就是想盡一切辦法留在美國生存,像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是最好例子,他好像是台灣儲備的人才在美國,但最後變成政府依賴的重要人物,因為他知道什麼是台灣最需要東西。第二種人,是拿著皮箱在世界到處跑的商人。他指出,那時的台灣人其實很國際化,因為必須自己跨出去,才能找到和世界連接的機會。
「每個人要知道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才知道怎麼讓自己生存,創造自己的不一樣,為別人做不一樣的事。」嚴長壽說,要達此目的,台灣教育的方向必須改變,現在考試找答案靠google就可以,因此我們必須改變「背」的學習方式,把重點放在思考。同時老師也不能把自己定位在最權威的角色,而改為領導討論,這樣才能教育出有創意的學生為社會所用。
嚴長壽事後回憶說:「當你努力向上,願意做額外的事情、學習額外的事,你就會成功。」
(Photo by 徐欽盛/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