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總統大選前,三位候選人均因本身的個案受到困擾,也積極提出對策的不動產飆升問題,選後發展得更火熱。由不動產聯盟總會列管的12項經濟指標,都出現正向的表現,即使央行出人意料的宣布升息、推出囤房稅政策的財長也獲得留任,內政部高層仍坦言雖用盡了方法,打房的效果卻不如預期。原已偏高的房價還在持續走揚,顯然當前的政策並未對症下藥,有必要重新釐清問題的根源,另謀方法處理此一被視為民怨之首的經濟現象。
房市出現明顯的反彈行情,反映在國泰房地產指數上,首季的表現價量齊揚,如以中央銀行的統計數據來看,一是需求面的房貸出現連十個月增加,第一季底餘額突破10.22兆元,二是供給面的土建融餘額同期來到3.26兆元,增幅雖略緩但仍創下新高紀錄。
房地產市場之所以愈打愈旺,彙整官方說法與業者的觀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ESG浪潮與電價調漲的通膨效應,二為新青安政策帶來的需求增溫,第三危老都更重建新案讓房產價值明顯提升,而股市站上2萬點的財富效應對提振房市亦功不可沒。
上述各項觀察最值得重視的,應是資金動能與動向的問題。以新青安政策來說,它確實讓有意買房的年輕人減輕負擔,但本質上更像是一種對弱勢族群的補貼,將其與房地產熱度連結似言過其實,反倒是受惠屢創新高的股市,財富大幅增加的投資人,因購買房產的能力提升,將資金挪往房地產進行布局更顯合理,且此一由資金堆砌出來的火熱房市,會否因境外資金回台專法的管制期限將屆,吸引規模高達3,000億元的資金湧進,再推升房價的表現,值得密切觀察。
長期以來,房市與股市是國人投資的兩大主流。即便央行剛調升了政策利率,台灣市場的存款利率仍維持在低位很長一段時間,使得除資產配置的需求外,大量的錢都流出了銀行體系,這些資金或流入資本市場助攻股市屢創新高,或流入房市讓房價天花板持續的推高。針對資金面的變化,我們提出以下觀察和建議,提供給新的執政團隊參考:
首先要說的是,這一波房市指標還能愈來愈熱,很可能是資本市場吸納資金的功能已發揮到極致,要再向上突破空間有限的象徵。政策對於引導資金流動一直有著「炒股不炒房」的傾向,股價指數在19,000點時國安基金還在為護盤備戰,相形之下,內政部、財政部、金管會與中央銀行則是持續的推出各種措施,聯手打炒房。換言之,這一波的房市熱是在各部會的圍攻下脫穎而出,某種程度來看,也代表當前資本市場做為資金蓄洪池的功能已難再突破,需另謀他計。
其次,相關政策的設計要更為細膩。房地產業本身具有火車頭工業的特徵,其發展可以帶動相關產業一起成長,持續性且過度的打壓,影響的絕不僅是單一的產業。相信政府各單位對此心知肚明,出手也會擔心傷筋動骨、得不償失,或政策落實到執行單位時,亦會斟酌力度,導致容易出現政策失靈的情形。
而各式各樣的打房政策一來效果不大、二來造成官民對立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新青安政策得到廣泛的支持,在檢討不同方向的政策是否適合一併推出時,也可想想,順應整體市場發展趨勢下的補充性措施,相較於逆勢而為的做法會否更顯合適。
第三項要面對的問題為,政府要好好思考,台灣的金融市場為何無法滿足資金的需求。由於中美貿易戰、國際供應鏈重組等一連串的原因,配合著提供優惠政策誘導台商返鄉,在蔡英文總統任內,確實吸引大筆的資金回流,但台商長年下來累積的龐大財富,需要有足夠豐富的金融商品予以滿足。可惜的是,這正是台灣目前相當欠缺的部分。
相較於科技業在國際市場上表現的虎虎生風,近十年來台灣的金融業卻相對停滯,對GDP的貢獻約在6%~7%之間,此一數據,香港自2007年以來均在2成以上,新加坡也穩定的達到15%,均明顯高於台灣。
之所以如此,與財金系統長期重視紀律更勝於發展有關,由於客觀上發展的侷限性,許多金融產業的菁英為外商機構網羅,在海外市場協助台灣的企業與個人理財,殊為可惜。如何跟進國際金融市場的新趨勢、振興金融產業,實可當作新政府的重要任務之一,起碼也要能滿足海外返台資金的需求,畢竟它們在星港很容易找到更便利、安全、多元的投資方式,台灣並非是唯一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