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news » 繼承移轉創新高「等房」成趨勢 專家:3特質恐讓房屋保值性打折

繼承移轉創新高「等房」成趨勢 專家:3特質恐讓房屋保值性打折

徐筱嵐

在通膨吃掉薪資、追不上物價的情況下,房價近年又持續創新高,根據官方統計,去年的繼承移轉棟數創下有統計以來新高、超過7.7萬棟,不少年輕人乾脆選擇當「等房族」。專家提醒,在自食其力越來越難,且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下,繼承「等房」是一個趨勢,只是部分房屋受限區位和房型,放到現在發展性變差,自主性和增值性大打折扣,影響房屋的保值性。

根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顯示,2023年建物繼承移轉登記共7萬7012棟,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歷史新高,而死亡人數為20萬5368人,統計死亡人數與繼承移轉登記數量的比例為37.5%,相當於平均每10人死亡,就會產生3.7棟的建物移轉。

繼承移轉棟數逐年增加,尤其近十年間,更呈現跳耀式成長,從5萬棟跳到7.7萬棟。
繼承移轉棟數逐年增加,尤其近十年間,更呈現跳耀式成長,從5萬棟跳到7.7萬棟。

面對居高不下的房價,倘若沒有長輩資助,年輕人很難擁有自己的房屋,使得近年來繼承「等房」成為另類的新途徑,看似花費成本低,比購屋輕鬆,但實際等下去,恐怕投入更多成本。

對於近年繼承移轉棟數持續攀高,高源不動產估價師事務所所長陳碧源分析,繼承移轉棟數從2021年到2023年出現顯著的成長,主要與COVID-19有關,有不少年長者染病後重症,甚至撒手人寰,使得繼承移轉棟數出現明顯的增加。

有土斯有財 不動產始終是最佳資產配置

陳碧源表示,繼承移轉的背景與國內早期資產配置跟投資行為有關,年紀在50至60歲左右的人,經歷過股市大起大落或經濟不景氣,對其他投資工具存疑,認為投資不動產是最佳標的,即便不自住也能收租金,這個族群在都會區至少會有2到4戶以上的房屋,加上房屋不斷興建、資產持續累積,讓繼承棟數相對應增加。

 

陳碧源說,目前20歲左右的年輕人,多唯獨生子女,在繼承不會有太多問題,反而是30至40歲左右的世代,父母親多半經歷過家庭計劃的口號「兩個孩子恰恰好」,會育有2個以上的孩子,如果父母持有的房屋只有1到2戶比較容易出現繼承問題,但普遍來說,「等房」可以說是一個趨勢。

住展雜誌發言人陳炳辰指出,國內房屋自有率近8成,在登記建物總數破900多萬棟,蓋屋和購屋的量體龐大,有許多高資產族群持續購屋、累積資產,不乏有傳承給下一代的概念,除非政治、經濟出現很大的變動性,否則按照趨勢來看,繼承移轉棟數只會持續成長。

「等房潮」出現 年輕人看不到未來、難自食其力

陳炳辰認為,繼承「等房」的出現,主要是年輕人想自食其力越來越困難,在整體資源分布不均,且經濟體規模小、薪資偏低,在社會無法給年輕世代開創未來性,只能仰賴上一代有限的資源,讓生活過得比較順利,只是「等房」也有不少的成本在裡面。

陳炳辰指出,繼承的房屋多半會有折舊率的問題,所在的區位跟房型都已經篇老舊,由於自主權不在手上,即便看到有發展淺力的區域想要投資,也不太可能馬上去挑選或轉手,「常常會聽到一些年輕人抱怨,為什麼不買增值幅度比較好的地方」,長輩會傾向保守的區域發展性。

世代觀念不同 「等來的」恐事與願違

早期的台北市北投區、萬華區等都是不錯的區位,因為發展較早,房型老舊、生活機能固定,未來的發展性也受限,反觀近來興起的新興區域,如新北市板橋區的江翠北側、三重區的二重左岸等,過去不受青睞,現在反而是年輕人看好的區域。

陳炳辰認為,繼承「等房」的花費成本確實比購屋低,但潛藏著看不見的成本,隨著等待的時間拉長,房屋變得更老舊,且可能會錯過利率低、貸款條件佳或較老的時機點進場,降低轉手的報酬率,在欠缺自主性的情況下,無法搭上區域的發展性進場,也使得房屋的增值性降低,這些都是「等房族」可能產的利益損失,也需要慎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