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news » 小心被騙!建案裁罰金額創新高 「廣告不實」逾9成

小心被騙!建案裁罰金額創新高 「廣告不實」逾9成

自由時報地產天下

【文/記者朱語蕎】

 

▲近兩年建商銷售建案被公平會的裁罰數明顯增加,每年總罰款金額超過1450萬元,2023年更創下1635萬元新高紀錄。(公平會提供)

 


根據統計近兩年建築業者新推案量達到高峰,但是受到公平會裁罰的建案數也同步增加,其中廣告不實佔比更超過9成,專家提醒,民眾購屋前要特別小心。
近年房市黑天鵝不斷,但房地產市場在資金行情及通膨保值的買盤推動下仍然蓬勃發展,根據房屋網站統計,近5年房市,每年新建案約有1500個建案推出,2023年新建案個案數量雖然只有1473個,但總銷金額卻超過2兆元,是近年來的新高紀錄,顯示這兩年來建築業者推案十分勇猛。
不過,根據台灣永續關懷協會檢視公平交易委員會對建案的裁罰紀錄,近兩年建商銷售建案被公平會的裁罰數都來到15、16案,比前幾年的個位數都有明顯的增加,每年總罰款金額超過1450萬元,2023年更創下1635萬元新高紀錄。
台灣永續關懷協會理事長馮智能指出,這兩年公平會對建案的裁罰金額雖然創新高,對比年度總體推案金額,仍數九牛一毛,若進一步檢視公平會裁罰的建案,有超過9成是屬於不實廣告被裁罰的,顯示在市場競爭者眾,競爭轉趨激烈的情況下,業者在相關宣傳及銷售動作的螺絲上明顯有所鬆動,購屋消費者的權益因而也受到影響。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榮達表示,建案不實廣告的類型非常多,最常見的是誤導土地使用分區,例如工業區裡的一般事務所建案當正常住家來賣,消費者若是一時不察,購買進住後,輕者可能會面臨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重者可能會面臨勒令拆除、改建、停止使用或恢復原狀的窘境。也就是說,最慘的話將會面臨無房可住、無家可歸的命運。
台灣永續關懷協會創會理事長張清芳也表示,建案不實廣告的類型除了誤導土地使用分區之外,還包括樣品屋示意做夾層空間使用、陽台外推、屋突二工做公設使用、機電空間做室內使用、建材或是使用品牌不符、宣稱超高報酬率等。
吳榮達舉例表示,有家形象不錯的建商在其建案銷售廣告中宣稱是使用「TOSHIBA電梯」,但實際上交給消費者的是國產品牌電梯,其間成本差距雖然不是很大,但卻因而被公平會裁處40萬元,反而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