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news » 囤房稅2.0殺傷力有多大?專家四點分析:這政策可能是場誤會

囤房稅2.0殺傷力有多大?專家四點分析:這政策可能是場誤會

房市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房市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2023/12/29 20:44:58

經濟日報 記者陳美玲/台北報導

2023年12月19日「房屋稅條例」部分條文修正案(囤房稅2.0)三讀拍板定案,一時間,上到政府、下到民眾一片叫好,透過加重囤屋大戶的稅負、逼出空屋,甚至讓多屋者降價賣出,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經記者實際試算後發現,「一切誤會大了」。

 

2023年7月《平均地權條例》新修法才剛上路,12月「囤房稅2.0」再拍板,2024年七月上路、2025年開徵,包含建商在內的多屋持有者,只要是非自住的房屋,房屋稅率從2%起跳、最高來到4.8%。

 

新法上路後,假設個人持有的非自住房屋共五戶,且課以最高稅率4.8%,以此試算,每戶每年房屋稅多出9,600元、五戶總稅額高達4.8萬元(20萬x五戶 x 4.8%),較原先3.6%稅率之總稅額3.6萬元;總稅負一次增加超過三分之一、達1.2萬元,殺傷力看似強大,但真的是這樣嗎?

 

 

釋出空屋量少+租屋黑市困境 「半套正義」

 

 

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均表示,「囤房稅2.0」與「租金抵稅制度改革」三讀通過,客觀上內容雖較現制為佳,但只是有限度的改良,三讀通過的「囤房稅2.0」,事實上對空屋釋出效果不佳,租金抵稅制度仍需面對租屋黑市等困境,只能稱為「半套正義」。

 

OURs都市改革組織、崔媽媽基金會指出,由於目前稅基普遍過低,依財政部資料推算多屋者平均每屋每年增加稅額僅3,500元到6,200元,恐難有效用,甚至可能造成「租金轉嫁」等副作用。

 

 

四理由導致房價難以撼動

 

 

房市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房市示意圖。 (聯合報系資料庫)

 

房產專家分析,「囤房稅2.0」註定「成效不彰」,理由有四個,第一、稅基過低,第二、房屋評定現值與市價脫鉤,第三、稅負增加有限,第四、台北市高房價的主要成本來自土地。

 

房產專家指出,以上述案例來說,房屋評定現值僅20萬元,六都中,如果一間房屋價值20萬元,早就秒殺賣掉,實價登錄也不太可能找到這樣的物件,顯示低稅基,加上房屋評定現值與市價嚴重脫鉤,即使課徵最高4.8%稅率,「稅負僅增加1.2萬元,相當於每月成本多增加1,000元」。

 

更重要的是,台北市高房價的關鍵來自土地,一坪100萬元房價的物件,高達六成成本都花在土地上,四大關鍵之下,讓「囤房稅2.0」註定「打了一個寂寞」。

 

文化大學不動產講師暨大聲行銷執行總監田大全指出,外行人覺得「囤房稅2.0」是玩真的,只有內行人知道「根本是玩假的」,最高4.8%囤房稅根本不痛不癢。

 

他舉例,以台南市北區一間屋齡逾20年中古屋來說,實價登錄價格每坪約25、26萬元,權狀面積31.3坪,以「目前非自用、最高3.6%」來算,目前一年房屋稅約17,522元;新法上路後、稅率拉高至4.8%,每年房屋稅約23,362元,一年價差5,840元,「相當於投資客每月多出487.6元,所以呢?一個月加五百元房租?」顯然整個政策就是個大誤會。

 

 

六度非自用稅負 平均每月只多五百元

 

 

高房價難以撼動。 聯合報系資料庫高房價難以撼動。 聯合報系資料庫

 

試算六都非自用房屋稅負,不僅台南市每月稅負多出近500元,實際上,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高雄市等四都,結果都一樣,平均每月多出稅負約四、五百元,每年一戶多出四到六千元間。

 

以新北市板橋區某26年中古屋計算,實價每坪成交價約38~42萬元,權狀面積38.1坪,若採舊制、非自用3.6%計算,每年稅負為13,971元,稅率拉高至4.8%為18,628元,也就是每年加重稅負4,657元,投資客每月多出388元。

 

若以桃園市桃園區18年中古屋估算,實價目前每坪成交價約34~35萬元,權狀面積36.2坪,非自用3.6%稅率計算、每年房屋稅為16,803元,拉高至4.8%後持有稅達22,404元,差距為5,601元,平均每月多因囤房稅2.0負擔加重467元。

 

而台中市西屯區22年中古屋來算,實價目前每坪成交價約30~35萬,權狀面積37.8坪,非自用3.6%計算稅負為15,603元,拉高至稅率4.8%則達20,804元,加重稅負成本為5,201元,平均每月多負擔433元。

 

高雄市左營區28年中古屋初估,實價目前每坪成交價約23~25萬,權狀面積31.68坪,非自用3.6%計算為12,003元,拉高4.8%為16,004元,投資客每年多出4,001元房屋稅持有成本,平均每月持有成本多出333元。

 

對囤房稅2.0最有感的反而是台北市;建商強調,接下來台北市「新屋」對房屋稅將相當有感,但並非因為囤房稅2.0新政,而是自2012年以來,北市府不斷「提高稅基中的新建房屋構造標準單價、路段率等所造成」。

 

若以北市權狀50坪的多屋族來說,舊制稅率3.6%中,每年房屋稅為12.38萬元,稅率拉高至4.8%則每年持有成本達20.2萬元,一年稅負多出7.82萬元,平均每月增加6,520元。

 

囤房稅2.0上路後新舊制非自用房屋稅差異


囤房稅2.0上路後新舊制非自用房屋稅差異

 

 

加稅反而疊高房價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分析,高房價是各國政府面臨的棘手問題,但影響房價的因素眾多,懲罰性的加稅政策無法解決高房價問題,從歐美、甚至韓國25輪打房的經驗來看,要以「加重持有稅」或是「加重稅負」的方式來抑制房價、打擊囤房的效果都是徒勞,最終稅負都會轉嫁到購屋人或租客身上。

 

事實上,政府透過加重房屋稅負、打擊短線炒房客,最早要從2011年的「奢侈稅」開始算起;只要持有不到兩年就轉售的房地,要以「出售價格(總價)」課徵10~15%的奢侈稅,一戶2,000萬元的房屋、不滿一年轉手,要被課高達300萬元重稅。

 

當時政府估計一年奢侈稅稅收可達151億元,事後檢討,平均一年才收到約40億元,不僅稅收落差大,更重要的是,「房價沒跌」,整體市場「量縮價穩」;對照美國,對房屋稅持有稅的課徵落在0~5%間(視各州而定)、平均稅率約1.2%,舉例來說,總價2,000萬元的房屋,一年要交的房屋稅至少20萬元起跳。

 

從2011年的奢侈稅、2014年囤房稅1.0、2016年房地合一稅1.0、2021年房地合一稅2.0、2023年《平均地權條例》新法、2024年囤房稅2.0;12年中,祭出了六大新政策,平均每兩年就有打炒房新政實施,但房價卻愈打愈高,民眾要的是「價跌」,最終等到的都是「量縮」;這次的囤房稅2.0到底成效有多少,值得繼續觀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