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公設比向來是買房之惡,一名網友在臉書抱怨,自稱朋友買房遇到離譜狀況,購買一戶總價2000萬元的房屋,公設比高達35%,換算大約700萬元都拿去買虛坪;對此專家認為,公設比35%已經影響使用空間,花錢又影響居家品質,倘若來得及收手建議重新評估。
民眾在臉書「爆廢公社二館」發文,分享朋友的買房經驗,指稱對方入手一戶總價2000萬元的房子,但公設比高達35%,很多項目還使用不到,試算大約700萬元的開銷都拿去買公設,無奈表示「公設又什麼用?到底是圖利誰?」
文章掀起話題,多數網友同情原PO的朋友,更表示「公設是一個可笑又廢的名詞,全世界沒有幾個國家買房子算公設的」、「有沒有公設,單價就差很多,公設只是讓你覺得每坪單價比較便宜而已」,另有觀點抱怨某些公設缺乏用處,還提到「游泳池真的不知道在幹嘛,維護是錢,開放還需有教練,請教練也是錢,買了之後若不用也是要繳錢,這跟錢包破洞有什麼區別」
某資深房地產專家認為,公設比低於30%才是合理範圍,突破35%已經影響使用空間,消費者務必考量實用性,依照原PO友人的狀況,如果還在契約審視期,建議重新評估舒適度以及個人需求,避免花錢還成為冤大頭。
根據他的觀點,實用性是指用的到的公設項目才購買,例如本身不打麻將,社區設置麻將間對自己就沒有用處,屬於個人感覺問題,但面對營造成本持續攀升,預期未來建案公設比將持續增加。
(封面示意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