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面臨選舉、政策打房等變數,房市景氣撲朔迷離,對此景文科大財金系副教授章定煊認為,房市會滯銷加價賣等三個現象,一旦建商及擁房者熬過價格下修的低潮,屆時政府就會下場救市,懂得配置資產者就有機會出頭天。
章定煊在臉書發文,指稱房市會有三個現象,包括房價一旦下跌就是暴跌,但很多人只認為房價會漲,忽略萬一下跌後的結果。他解釋,台灣房地產以目前結構還是適合持有,要躺贏投資房地產是有機會,「不宜過度冒財務風險,萬一八字不好遇到暴跌,曹操當不成,就變呂布了。」
有關房市另外兩個變化,他認為房地產會是「賣不掉加價賣」,因此看待房地產行情不能只看價格,要看價格背後的虛實,另一個現象則是房地產下跌來自資金鍛鍊,和經濟衰退與實質需求關連性相對間接。
章定煊解釋,房地產本身商品特性就是供給與需求缺乏彈性,供給部分缺乏彈性是受限土地資源稀缺性與空間自然帶來的區位獨佔,需求部分則是居住是人類生活必須,尤其房地產作為主要資產分配,這在台灣是多數家庭的理財手段,游資豐沛就能讓資產分配的需求不斷,讓台灣房地產易漲難跌。
他提到,房地產供給的缺乏彈性,還要加上增加供給會有嚴重的時間落後,一個案子通常開發期長達五年,如果土地需要整合,時間長達十年也有可能,於是強化在短期供給的僵固性,此時供需缺乏彈性就會造成需求增加,就能造成價格很大的波動,反觀需求降低,供給者只是小幅降價,帶動不了太多交易量,因此造成建商降價意願低落。
根據章定煊的說法,台灣有一些中小建商的槓桿倍數開得很大,例如資本額一億的中小建商,可以操作一個二十億的中型建案,如果業者大幅讓價,獲利賠個兩億就會乾脆關門,把貨倒給銀行比較實在,因為真得賠不起,「反正登記的負責人是人頭,換個人頭再開一家就好了。建商手上都是很多個公司牌。」
他提醒,建商面對不景氣時,多半不會採取讓價,多半採用價格死守的態度,甚至試著拉高牌價,此舉可以維繫已購客戶的信心,但只要市場不是完全凍結,只要拉長銷售期間,此時餘屋存貨就會持續增加,最終迎來一個結果,就是熬到市場回春後,這些餘屋存貨反而用比當初更高的價格賣掉。
章定煊總結表示,建商最怕的還是口袋不夠深,也就是熬得過這種十幾年才一遇的價格大下修,熬到房價跌到金融體系逾放與呆帳太多、負擔太多爛尾抵押品,政府就會下場救市,資產配置的投資者也會進場,就可以成為房市的曹操,「熬不過去斷頭,就變呂布啦。」
(封面示意圖/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