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news » 為何訂定借款最長7年?防建商透過轉貸鑽漏洞

工商時報

 

為何訂定借款最長7年?防建商透過轉貸鑽漏洞

2022年1月11日 週二
 

央行新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並未就超過動工限期(即最長三年)之後是否縮減成數作成通案規定,據指出,最主要是擔心小型建商招架不住,被抽銀根之後掀起小型建商的倒閉潮,也避免政策被說成「違反市場平衡」。

據悉,銀行公會對央行的建議,是在最長動工限期三年之後,應逐年提高利率,每一年至少調高半碼,直到最長七年的借款限期,但至於是否也同步收回部分的貸款,銀行公會則建議授權銀行自行評估,所擔心的就是小建商被「抽銀根抽倒」。

據銀行公會討論的結論,由於央行去年12月所頒布的最新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已將土融案的成數限縮到五成,而且一成必須等動工才能撥款:「等於土融案一開始只能拿到四成」,因此這回銀行公會召全體銀行開會討論時,反而最後銀行公會建議是從調高利率下手,而非把成數繼續從四成往下縮減,顯見大部分的銀行都認為成數幾乎已「降無可降」,但這點央行仍將再進行研議,會在近期內全面拍板定案。

此外,所謂的「動工」的定義,將以建商向地方政府「申報開工」為準,這點銀行也必須去複查。

知情人士指出,合理借款最長年限的訂定,另一個功能在於防止建商透過續貸或轉貸的方式「無限期」放大,例如先前最長借款年限透過屆期續貸、轉貸,超過10年、15年的時有所聞,未來在新管制措施明訂七年為借款最長年限後,這些一貸10年、15年的情況,將全面被封殺。

據悉,銀行公會召全體國銀開會時,整理出各類型令建商無法動工的態樣,主要有七大因素,包括土地整合問題、重劃區土地的都市計畫審查、環評程序複雜化、六都或縣市政府審議延宕、發放執照遭延宕,以及建商因為本身財務實力生變而無法開發,甚至因為疫情而使建商不得不變更原本的開發計畫等,尤其是疫情導致的缺工缺料、成本上升等困境時有所聞,因此銀行公會最後決議在最長三年的動工期限外,以七年為「借款最長年限」。

 

建商:大街廓、重劃區土地也應排除

2022年1月11日 週二 
 

央行限期二年土融取得後必須動工,建商大呼「會出大代誌!」更會錯殺無辜。業者認為,對都更案、需走行政流程的大規模開發案,一定要有排除條款;此外,對於整合中的大街廓土地、重劃區土地開發案也不能溯及既往,否則將變相鼓勵小基地開發、都市景觀碎片化,全民皆輸。

央行研擬限縮土地融資取得後必須於二年內動工,必要時最多展延一年,但三年後每年調高利率半碼,前後最多展延四次,前後最長為七年。對此,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楊玉全表示,土融作業規範適度限期動工年限,或許可避免不必要的囤地,不過在實務上,對很多需要進行都更、或擴大鄰地以整合更大面積基地,以及需要進行行政審查流程的開發案,上述土融限縮作法卻行不通。

楊玉全分析,很多建商為促進土地有效利用,提升都市景觀,在整合都更案、或更大面積土地時,購置一筆土地之後,往往需要再進一步整合鄰地,其間曠日費時,沒有三、五年,甚至動輒十年,無法完成;另外很多開發案,必須走完冗長的行政程序,諸如公聽或聽證會、環評、都市計畫變更、都市設計審議等,最後才能取得建造執照,順利動工,其間更是時間變數重重。

例如台北大巨蛋,光是公聽會、環評、都審到取得建照,就耗時五年五個月。因此楊玉全主張,央行限縮土融動工年限的規定,必須要有完整配套、及彈性空間,政策也不應把所有起造人都限制在同一個起跑點。

元利建設副總吳麗謹表示,央行新規定勢必扼殺小型建商進一步整合土地的空間,更將衝擊都市景觀更碎片化、變相鼓勵小基地就急就章申請建照蓋起來,嚴重影響大街廓開發和土地利用;另外更衝擊都更案,通常整合鄰地動輒10年的比比皆是、20年以上者也大有人在,身為開發商,誰願意把土地放這麼久。

 

還有大型重劃區,政府發回原地主產權的配地方式,不是集中配地、而是原地分配,因此一個地號可能切成20坪、30坪、50坪的小面積土地,如果央行硬行要求銀行土融配合限期二年動工,將錯殺土地整合機會。因此建議,政策應有例外條款、不得溯往的完整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