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地價節節攀升,危老重建政策逐步展現效益,都市景觀也慢慢浮現另類的異象,即大基地開發案愈來愈少,反觀基地面積不到百坪的鳥籠屋建案,卻從台北市一路外溢蔓延到新北、桃園和新竹,這波小宅風潮方興未艾。
以北台灣都會區目前基地最小的桃園觀音「璞居」來說,土地面積僅25.1坪,主要是因觀音土地行情近年節節攀升,建商評估成本之後,認為開發透天產品,單戶總價將會偏高,銷售難度將加大,因而改推出公寓產品,訴求建案相對低總價,以吸引在地就業人口與外來置產買盤。
一旦內政部虛坪改革正式上路,鳥籠屋勢必首當其衝,面臨更高不可攀的公設比挑戰。
圖/中時報資料照片
不過,鳥籠屋風潮的背後,值得省思的是兩大後遺症,一是未來都市景觀和市容恐面臨碎片化,二是一旦內政部虛坪改革正式上路,鳥籠屋勢必首當其衝,面臨更高不可攀的公設比挑戰。
自2017年「危老重建條例」實施至今已屆滿6年,危老核定案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核准件數不但大幅「超車」都更案,更躍居為建商取得土地及房市推案主流之一;不過,也由於危老重建基地沒有最小基地門檻限制,因此愈來愈多的迷你基地紛紛展開重建,可能預先的是,未來都會區街廓將被切割得更零碎,讓大範圍都更難以推動。若虛坪改革上路,未來首當其衝的,將是鳥籠屋。原本公設比就已相對較高,未來購買停車位的住戶,在分擔車道及停車位等公設面積後,部分戶別,公設比恐將飆高至50%以上,直接考驗市場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