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鶚指出,房價所得比是整體平均現象意義不大,比如少數的有錢人與多數中產階級對高房價感受完全不同,對年輕人來說更是「望屋興嘆」。(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部)
內政部7月5日公布最新房價負擔能力指標,今年第1季全國房貸負擔率38.35%,季增0.52%,年增1.81%,房價負擔能力維持「略低」等級;而全國房價所得比(又稱購屋痛苦指數)為9.58倍,季增0.12倍,年增0.45倍,等於全國民眾要買房,平均仍要超過九年不吃不喝。
六都當中,台北市、新北市房貸負擔率為64.91%、51.45%,房價負擔能力屬「過低」等級;台中市為45.08%屬「偏低」等級;台南市、高雄市及桃園市為36.84%、35.59%、31.50%,均屬「略低」等級。
在14縣市房價負擔能力部分,屬於「可合理負擔」等級有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屏東縣及基隆市等五縣市;「略低」等級有宜蘭縣、新竹縣、新竹市、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台東縣、花蓮縣、澎湖縣等九縣市。
房貸負擔率是指房貸占家庭收入的比例,統計上以設定中位數所得的家庭,在購貸市場中位數房價房屋時,計算其每月支付房貸金額占可支配所得金額的比率。房貸負擔率若在三成以內,代表可「合理」負擔房價,負擔率越高,代表家庭可負擔房價的能力越低。
另外觀察六都房價所得比,新北市約12.85倍,要將近13年不吃不喝才買得起房;台北市則約16.22倍,買房要不吃不喝超過16年;台中市則為11.26倍,台南市約9.2倍,高雄市約8.89倍,桃園市約7.87倍。其中較上一季成長最多的為台中、高雄、新北,分別季增0.38、0.37、0.33倍;而台北、桃園則分別季減0.07倍、0.08倍。
「房價所得比」不斷增加,房市買房意願大幅下降,雖然房市「成交量」明顯減少,但「房價」卻仍持續高漲的看法,房市明顯價量背離,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高房價加深台灣社會貧富差距
對此地政學者張金鶚表示,當前房價所得比不斷增加,明顯是房價仍然持續上漲,但人民所得增加有限,若是再考慮通膨因素,實質所得還要更低,房價所得比將更嚴重。
張金鶚認為,房價所得比是整體平均現象,單獨看其實意義不大,應該要進一步從房價與所得的分配極不平均的現象來分析,因為對於少數有錢人與大多數中產階級和中低收入家庭來說,面對高房價,感受完全不同,後者痛苦壓力明顯高於調查數據,尤其對年輕人來說,根本就是「望屋興嘆」。
換言之,當前高房價更加深台灣社會「貧富差距」與「不敢生小孩」,「產業經濟」受到房市扭曲,社會與經濟問題將越來越嚴重。
建築業者與投資客周轉成本增加轉為觀望
張金鶚進一步指出,由於房價持續上漲,所得相對減少,一般自住者無力購屋;而有錢人及投資客預期未來房市受到資金週轉成本逐漸增加,政府可能進一步打炒房措施,以及國內外經濟景氣影響,購屋投資或置產風險增加,也暫時保持觀望。加上預期未來房價下跌心理,購屋自住與投資需求明顯減少。
同時,建築業者,包括賣屋的投資客,也因資金周轉成本逐漸增加,擔心未來房市景氣反轉,較為保守觀望,推案供給意願也逐漸減少,加上房價仍在高檔,大家越買不起及不願買,成交量就明顯下跌。
房市景氣反轉將來臨?
張金鶚認為,建商與有錢人和投資客,因為過去房市長期景氣,賺到許多錢,口袋夠深。在考量「資金周轉成本」與「房屋下降利潤」的比較下,前者較低,他們仍然持續觀望,「比較誰的氣長」,再加上業者與投資客仍可不斷炒作哄抬假象,房價當然仍然居高不下。
張金鶚指出,現在的房市在明顯「價量背離」及「量先價行」的景氣循環與市場機制下,房價向下調整乃必然過程。尤其當資金周轉成本不斷增加,若再加上政府打炒房的力道因選舉政治壓力而增加,供需雙方的預期房市下跌心理不斷擴大,房市下行風險就越來越大,房市景氣反轉的跡象也將越來越明顯!值得後續關注。
本文授權轉載自張金鶚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