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news » 政府再次重拳打炒房,要如何命中靶心?專家提醒恐有「5大後遺症」

今 周刊

政府再次重拳打炒房,要如何命中靶心?專家提醒恐有「5大後遺症」

2022年4月11日 週一 
 

近幾年來,台灣房價漲聲不斷,政府連連推出打炒房措施,試圖抑制房市炒作,且力道還接連加重,日前行政院會通過「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修法除限制預售屋、新建成屋簽約後原則不得換約轉售及私法人購屋許可制,也明確定義不動產炒作行為與罰則,炒作行政罰從原本最高500萬元,大幅提高到5000萬元,其重罰程度受到外界矚目。

不過,政府的打房措施持續加重,有房市專家也提出建言,如果繼續下重手打炒房,未來恐怕會讓房市產生市場多殺多、爛尾樓、效益遞減等負面效果,反而不利房市發展,因此應推出能強化執行力、命中靶心的措施,以中長期有效的治本政策為主。

房市專家李同榮對於政府重手打炒房提出建言,他指出,無論是央行每季加碼一次的限貸4.0、或是財政部的加重房地合一稅2.0、內政部實價登錄2.0、金管會對各銀行大幅提高授信風險權數等,各部會為打炒房推出的措施,仍澆熄不了不斷上漲的房價。

但是,頻繁的打房政策反造成效率遞減,各部會不但未檢討過去防堵政策失效的盲點,反而持續在原方向上變本加厲的加碼前進,加上反對黨主張加重囤房稅2.0,行政院定案的「平均地權條例」五大修法等,都將對市場產生扭曲的影響。

李同榮認為,現今的打炒房政策採取硬著陸模式,未來可能會留下5大後遺症,首先是「市場多殺多與糾紛叢生」。李同榮說,過去兩年打炒房只重修法層面,忽略執法稽核的執行力問題,以致有法難管丶不管,自然成效不彰。

目前內政部計劃再修法,禁止預售與新建成屋轉售,相當於直接禁止轉售,但問題是,如此作法也無法壓下房價,因為經濟景氣與房市景氣熱絡,房價仍然處於上升趨勢線上。

過去兩年,七都中除了雙北以外,預售市場假性需求幾乎超過一半,政府未能事先防範,這是政策最大的缺失,不但紅單猖獗丶平價轉售逃避重稅,短線炒作數量高達五萬戶以上之多,如今政策再下重手,市場預期會禁止轉售,投資客已在市場上大量拋售囤積的期貨,但對於建商未出清或二次推案的餘屋就會形成競爭,市場就會產生多殺多現象。從正面解釋就是建商自食其果,投機市場會收斂;但從負面解釋,投機客若進價低尚有獲利空間,多殺多仍然出得了貨,但若進價過高,出貨就不易,投資客與建商違約糾紛就會層出不窮。

 

其次,由於通貨膨脹加上營建成本攀升,政府若採取強硬措施壓制房價,未來也可能衍生爛尾樓與消費糾紛,李同榮指出,除了原物料的漲勢以外,近兩三年來,建築業在缺地、缺工、缺料三重壓力下,土地與營建成本大增,除地價成本大增外,北部地區營建成本每坪上漲七萬以上,中南部每坪上漲五萬以上,占總銷售價三成以上。

因此,房價的上漲,也與大環境有一定關係,若政府針對炒地炒房現象採取強硬措施,可能會造成不敷成本的市場,也就一定會產生爛尾樓與糾紛叢生的亂象。

再者,李同榮也指出,過多政策干預將造成市場心理疲憊與效率遞減,由於兩年來打炒房政策,已經讓市場形成「狼來了」的心理疲憊狀態,且過去打房政策偏重剛性需求的成屋市場,完全無效,現在才調整方向,其實為時稍晚,政策往抑制預售炒作的方向雖然正確,但方法仍值商榷。其實,未來兩年房價將在市場景氣循環調解下,漲幅逐漸收斂,投資客無利可圖就自然消失遁形,房價絕不會永遠漲不停,這就是市場機制。

針對央行的限貸政策,李同榮說,受限的是剛性與換屋需求,受害的是小咖建商,央行推出的打炒房政策防堵不了資金氾濫的洪流,央行打炒房初期完全針對第二房第三房限貸成數,受害的不是口袋深的投資客而是急需換屋的自住客。而打炒房後期雖有針對土地開發限貸,但口袋深的建商老神在在,受害的卻是小咖建商,求助無門。

最後,在政府打炒房的背景下,李同榮也說,通貨膨脹、營建成本大增、缺工、缺料等壓力下,多數中小型建商銷售獲利已被高漲的營建成本稀釋大半,有些小建商在預售屋賣完以後,才發現成本高升,企圖延期開工,卻想不到越延越糟糕。

若建商尚有未售的餘屋者,還可調高售價彌補一些獲利,而出售越快建商,若開工延誤,就可能會白白代工,甚至虧損。有些小建商受限期開工、限縮土融建融成數的壓力,生存非常不易,未囤地的小建商已淪為重資產輕獲利的可憐代工業,利潤縮水,風險卻大增,整個市場將會因限縮資金而形成大者恆大的寡占現象,口袋較深的大建商與大地主漸接壟斷市場,寡占的市場一旦形成,將對市場公平競爭產生傾斜的嚴重後果。

李同榮建議,針對上述情形建議政府,「打炒房」要能命中靶心,強化執行力,不宜疊床架屋,徒增不當法令,淪為「草打房」。「打炒地」也要從政府做起,規範約束公有土地,不要趁勢標售炒高地價,淪為炒地的原兇。任何打房打地措施要能針對核心,建議政府,房市治理問題,不在於短期打擊房價,而在於對市場機制的深入探討與中長期有效的治本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