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地權條例修法在即,產學界認為應先釐清這一波房價上漲的原因、再針對原因解決問題;鎖定預售市場打炒房,未必符合比例原則,形同「拿大砲打小鳥」,政府若為選舉等因素打房,可能讓房市遭到更不合理對待。
中華民國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楊玉全表示,平均地權條例修法草案,將為自由經濟添上一椿負面教材,效果不一定彰顯,卻會殃及無辜百姓,期盼政府修法更周延,審慎全盤考量。他指出,房價上漲的因素包括缺工嚴重、建材上漲、土地難取得、造價大漲等,加上稅負沉重、選擇性信用管制都讓成本提高,造成房價上漲,政府一味從末端打房,最終只會對中小建商、購屋民眾衝擊更大。楊玉全建議,政府應助年輕人購屋,降低其生活支出,除廣建社會住宅外,應統籌歷年房地合一稅收,專款專用於首購貸款利息補帖,才能對症下藥,讓人民感受到施政效能。
康克爾國際法律事務所趙文銘表示,預售市場熱絡,主要來自市場預期房價會漲,但買方沒有充足自備款,於是轉往預售市場。然而在預售屋納入實價登錄後,實登反成為政府認證的「房價保證」,加上預售市場的高槓桿,讓本來只能炒一房的,變成可以炒更多房,因此他建議可考慮取消預售實價登錄、等交屋再揭露,避免進一步助漲房價。
真理大學法律系教授林家祺表示,房價會漲主要來自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國內絕大多數購屋者買房需要貸款,透過升息、限制貸款來抑制房屋需求和提高成本,應該更為有效。
文化大學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系主任徐國城表示,政府在房市的應扮演「二個防止」、「二個避免」的角色:防止投機、防止弊端;避免百姓成為最後一隻老鼠、避免市場崩盤引發金融危機。因此,政府作為應在「打炒房」、「抑制不合理房價飆漲」,而非「打壓房市」、「抑制房價成長」,過去幾年政府推出實價登錄、房地合一課稅、興建社宅等政策,但房市仍持續熱絡,到底是因為投機風氣盛行?還是因為整體經濟活絡、海外資金回流、營建成本上漲所致?值得主政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