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皋
【台灣醒報特派員劉東皋特稿】如果囤房稅不是解決高房價的萬靈丹,什麼才是?立法院財政委員會3日審查「房屋稅條例」修正草案,財政部長蘇建榮只回答,囤房稅不是解決高房價的萬靈丹;的確,課囤房稅不是抑制房價的必要手段,只是增加稅收而已,真正的問題在於,如何實現「住者有其屋」的政策吧!
平抑房價 效果有限
台中市議會日前進行業務質詢時,市議員張家銨要求地方稅務局提高囤房稅或對房屋標準單價修正提高,地方稅務局長沈政安表示,並無足夠證據顯示提高非自住房屋稅率(囤房稅)可顯著減少囤房或壓抑房價。稅務局官員也指出,屬國稅的房地合一稅實施多年,原也希望抑制房價,但如今看來效果有限。
美國政府依不動產實際買賣價格課稅,有所得即併入綜合所得稅的不同級距課稅。但台灣一個實價課稅搞了2、30年還只有半套,不動產又存在一堆公告地價、公告現值、房屋評定價格等複雜的稅制,在金融不動產財團與一般百姓存在極度資訊不對稱之下,讓金融財團與建築集團充斥了炒房的空間。
帝國資本主義產物
炒房不是今天的產物;早在民國初年,中國大陸被西方各國入侵割據及租界的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就在民生主義中寫出,西方人及歐美經濟潮流到了中國,便開始形成「炒地皮」;他甚至斷言「土地問題能夠解決,民生問題便可以解決一半了。」
在孫中山39歲建立同盟會時,提出的革命口號即包括「平均地權」,顯然他已看出歐美國家的資本炒作與基層人民的受壓迫,都與「炒地皮」極其相關,才會在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之外,加一條平均地權。
平均地權名存實亡
如今,平均地權早就名存實亡。多年前就聽到一名不動產上市公司總經理親口說,台灣的稅制對建築業非常有利。自台灣進入總統民選時代,從李登輝開始, 由中央到地方,哪一個民選首長、民意代表,沒有金融或不動產財團老闆的背後支持?台灣完全放任假自由市場經濟,讓炒作房地產成了全民運動。
事實上,在土地、房屋價格不透明之下,根本不存在真實的「自由市場經濟」。加上自金融海嘯以來,美國近幾年不斷的以救市為名大印美鈔,造成許多國家受資金面寛鬆影響而導致通貨膨脹,炒作不動產的資金利息成本極低,更令房價節節升高。
可效法組屋政策
在資金泛濫及通膨推波助瀾下,高房價很難以市場機制的供需法則加以抑制。單只是提高囤房稅一項工具也難有多大成效。
唯有學習新加坡,讓百分的八、九十的民眾都有能力負擔組屋;另外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有錢人或外來投資者,要怎麼炒作其餘私有房地產,那便不關眾多基層人民的事。
如果不從住者有其屋的政策進行思考並進行改革,在美國不斷印美鈔製造通膨與資金泛濫的環境下,與美國政治、經濟連結甚深的台灣,一般大眾不但要持續受高房價之苦;一旦金融泡沫破滅,受害最多的,仍是那些辛苦半輩子存錢難買房的基層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