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後疫情時代,新案市場備受期待,不過根據《住展》雜誌統計,今年北台灣第三季新推案量,總計大約2705億元,雖然單季增加3%,但前三季加總案量仍年減1成,各縣市漲跌不一,其中桃園三季加總年減2成最大、基隆年增230%最多、新北市案量約3162億元最高;專家指出,疫情趨緩確實讓買氣復甦,建商也轉為積極,但面對營造成本攀升,多少還是會扼減推案動能,預估全年推案量縮已成定局,由於今年剛需依舊旺盛,市場供不應求可能出現「西瓜當哈密瓜賣」的現象,提醒消費者務必留意抬價效應。
調查顯示,今年第三季北台灣新推案量約2705億元,較前季增加78億元、季增幅3%,加總前三季大約8060億元,相較去年減少1521億元、年降幅16%。各縣市表現方面,前三季總計案量減少的有雙北、桃園和宜蘭地區,年降幅4.2%~22.9%,其中桃園1623.59億元衰退最多,案量增加的有基隆、新竹地區,年增幅10.5%~230.5%,又以基隆150.7億元增加最多,案量最高的則是新北市3162.15億元。
《住展》研發長何世昌指出,今年北台灣前三季推案量下滑,主要與營造成本攀升、打房效應、建築執照塞車以及缺工問題嚴重等有關,儘管疫情趨緩掀起一波遞延買盤,建商心態上確實更加積極,但上述因素難免扼阻推案意願,由於市場需求強但供給量減少,已有呈現賣方市場的跡象,可能發生類似「西瓜當哈密瓜賣」的現象,甚至出現抬價情形,消費者應留意避免追高進場。
檢視各縣市表現,台北今年前三季推案量大約1980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年減大約2成,降幅最大的依序為士林、內湖、信義區,其中士林案量甚至不到百億元,年降幅高達8成,反觀曾是疫情重災區的萬華,三季加總案量近90億元,反而成為北市年增幅最大的行政區,大同、文山區同樣也有增量,年漲幅大約6~7成。
有關新北市方面,前三季推案量大約3162億元,雖然高居北台灣第一,案量同樣年減約19%,衰退幅度較大的為樹林、土城、八里,年減幅均超過6成,至於永和、蘆洲與鶯歌等地區,因去年推案基期較低,年增幅反而逆勢成長逾一倍,尤其三芝更是案量暴,相較往年推案量大多低於10億元,今年受到銀髮宅建案帶動,目前推案量已達35億元,甚至超越三峽、樹林等地的案量。
何世昌分析,桃園市前三季推案量大約1600億元,年減將近23%,主要是A7、中路、小檜溪等新興重劃區今年推案熄火,又以A7推案量縮最多,直接導致龜山前三季推案量年減幅高達7成。有關新竹、宜蘭和基隆地區,新竹縣市前三季推案量雖然年增1成,超過半數行政區案量仍較去年同期減少,今年推案主要集中在竹東,由於造鎮大案開賣,竹東前三季案量較去年同期暴增將近百億元、年增幅高達3.5倍,至於基隆同樣也因造鎮案開賣,案量較去年大增約2.3倍,宜蘭則與去年同期相仿,推案量僅微減約4%。
何世昌指出,宜蘭案量正成長,關鍵在於推案量基期原本就偏低,而且比其他縣市較晚進入房價盤整期,仍在迴盪修正階段,房價相對親民更能吸引買家,連帶強化建商推案信心,例如宜蘭的市場以小宅為主,大多規劃小坪數公寓,坪數小能拉低房價,供需穩定因此助長推案量。
住宅週報社長陸敬民認為,營造成本攀升加上政府打炒房,例如房地合一稅2.0將預售納入管制,這些因素可能引發市場拋售潮,甚至影響民眾的房貸配置,造成售屋供給量減少,長線來看將從預售轉為成屋市場,觀察市況已能發現,壟罩在打炒房的氛圍下,部分建商銷售轉為私下預約,即便買氣升溫也低調求售,不如過往大肆投放廣告,不過今年剛需依舊強勁,還有台商回流支撐買盤,倘若疫情控制得當、等到業者梳理好房市政策,未來還是可能出現推案熱潮,預計全年推案量將可望突破1兆。(余奕賢/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