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逾1400件 中古屋漏水最常見
【楊明峰/綜合報導】低利、熱錢環境,讓2020年房市交易火熱,連帶讓住宅買賣、裝修糾紛大增。據住宅消保會統計,去年接獲申訴糾紛達1400餘件,年增約1.5成,其中不乏新成屋管線設計瑕疵,以致家中瀰漫馬桶臭味;另有新成屋電梯1年故障75次,成「夾人怪獸」。
去年住宅糾紛多,光是住宅消保會接到的申訴案就逾1400件,住宅消保會創會理事長吳翃毅指出,8成為裝修糾紛,2成為住宅買賣糾紛,以中古屋佔7成,新成屋佔3成。
裝修類糾紛中最讓吳翃毅印象深刻的,是高雄4樓透天,屋主僅從簡陋估價就先付450萬元訂金,結果挖化糞池就因豪大雨使地基積水,房屋傾斜撞到鄰居後陽台,最後花約700餘萬元鑑定損失、拆除房子、賠鄰損等,「為了裝潢,把房子都搞到不見了」。
中古屋糾紛則以海砂屋與滲漏水問題最常見,尤其是屋主換了好幾手,甚至好幾次二工(二次施工),不易找出問題源頭。至於新成屋佔比少,吳翃毅認為,屋主考量「建商好大,我們好怕」,加上擔心事情鬧大,房價下跌不易脫手,住戶間難取得共識。
例如新北新莊有新成屋,交屋4年來,8戶頂樓戶每日聞到馬桶臭味,求助該建商重漆油漆、補強天花板仍無解,追查發現是污水管透氣孔規劃在頂樓戶的天花板內,整棟大樓臭味由頂樓戶概括承受。8戶住戶與水電團隊研議後,初估花120萬元可解決,正與建商協調中。
北市北投區則有成屋2年多的大樓,3部電梯每年維修75次,電梯時常夾人、關人,曾有住戶因電梯提早關門,「臉夾到瘀青」。吳翃毅表示,該案在買賣契約書內未載明電梯品牌,深入追查後才找到當年廣告單雖寫明品牌,「車廂是品牌無誤,裡面機器全都不是,原來是拼裝車!」建商主張協助維修,不願花大錢換電梯,最後問題無解,雙方仍在協商中。
吳翃毅提醒,新屋買賣糾紛常見公設短少,在廣告上擘劃很美好,事實上地下室、會客室是機車停車格、健身房是機電室,最後成為爭議。專有部分驗收則常發生浴室乾濕分離爭議,如乾區做積水測試,7成有漏水現象,建商回答「這是乾濕分離,濕區不漏就可」,顯見建商意圖交屋時蒙混過關。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表示,民眾第一次買房,建議挑選新成屋為主,至少眼見為憑,驗屋通過後能避免大部分瑕疵;若是預售屋,可從知名建商下手,查詢過去是否有糾紛。
吳翃毅建議,交屋時可尋求驗屋公司協助,費用約1.2~1.5萬元;機電部分要請建商找下包機電人員,在驗屋人員見證下進行示範,否則在自行測試過程中損壞,責任難釐清。此外,預售屋契約常見「品牌同等級」字樣,但同品牌也有品質優劣不同的產品,建議可請律師審閱契約,費用約2~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