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房價飆升,近期政府推出不少政策。其中以央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與內政部的實價登錄2.0最受矚目,有專家認為政府這次是玩真的;但也有人存疑,這些政策對抑制房價有所裨益?
央行七日無預警宣布對於不動產貸款提出四大措施,並於隔日立即生效,包含限制企業購屋、自然人第三戶以上購屋、購買都市計畫劃定之土地,以及餘屋貸款的貸款成數。
央行睽違十年再次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商總理事長賴正鎰表示,有如「一顆原子彈」,恐會把房地產打趴。但這只會對中小型或體質不良建商才會有影響,這幾年來台灣營建業穩定發展,多數大型建商財務穩健,限制貸款衝擊十分有限。
同樣的,當前的投資客財力雄厚,降低貸款成數對其影響也不大;市場資金氾濫,銀行想盡辦法要將資金貸出,法人取得資金相當容易,甚至政府提供最高1.5%的超優惠貼息,炒房根本不需要透過房貸即可舉得資金。
內政部推出新版實價登錄(草案),將預售屋全面納管並須即時申報、揭露完整門牌或地號、增加主管機關查核權及加重處罰等。
整體而言,該草案呼應專家要求的部分改革,更加接近歐美先進國家的揭露內容。不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建商、仲介、投資客常藉由實價登錄系統,誤導消費者。例如:創造虛假定錨效應,建商或代銷經常會在建案開盤初期,創造高價的假交易,消費者開價就會依據前面的價格作為參考,而產生定錨效果。等到快結案之際,再將這些房子釋出。
另外,建商也常以AB契約,製造虛價登錄;贈送裝潢或家電方式及低報車位價格提高房價;公共設施灌水等。造成資訊不對稱,易形成逆選擇的結果,扭曲實價登錄的制度。可惜這次的實價登錄2.0都未納入。
難擋資金狂潮
今年COVID-19疫情爆發,美國FED推出史上首見的「無限量QE」,購入國債、企業債、金融債,對市場強力注入流動性,各國也跟進提出與寬鬆貨幣政策,縱然有效阻擋經濟急劇惡化,卻導致市場資金暴增,利率大幅下滑。
資金外溢,多數未流入產業投資,而朝向股市與房市狂奔,台股衝破一萬四千點的新高;房市在房貸屢創新低(目前僅1.3%水準)下,不動產價格逐步飆升。
資金導引至實體經濟面
從以上分析可知,政府打房政策都還有不少改善的空間,惟即使做得再多,也難抵大舉湧入的資金狂潮,房價仍會持續推升。正本清源的做法,是將資金導引至實體經濟面,避免銀行過度集中不動產授信,將影響信用資源配置,不利生產事業實質投資。
首先,應利用資金成本極度便宜之際,大舉鼓勵新創投資,培養獨角獸企業,並促進傳統產業的研發,近年來台灣經濟呈現科技熱、傳產慘的二極化發展,極端現象。我國傳產已有穩定基礎,與科技產業產值相當,可提供七成的就業機會,在新冠疫情與經貿邊緣化衝擊下,影響最深,政府應將資源投入傳統產業研發,提升其競爭力,藉以轉型升級。
其次,可用於提升基礎建設,如機場等軟硬體設施,迎接後疫情商機。最後,亦應興建社會住宅與加速都市更新,增加新屋供給,並照顧弱勢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