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價高,年輕人買不起房,只好租房來住。但在薪資水準低、租金卻高的狀況下,許多人連租房也開始遇到困難。在這樣的困境下,人們容易將眼光看向那些開出高租金的房東,視其為既得利益者,也連帶地對擁屋者感到怨懟。
確實,台灣目前的房地產制度,很容易使擁屋者真的成為既得利益者。但是,政府的決策,其實是決定了擁有房子的人,能否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最大的關鍵,只在於政府要做或不做。
台灣房地產一直以來被熱烈討論的問題之一,便是房價太高、持有成本太低。購買多間房子的民眾,付出大筆金錢給建商,繳完貸款之後,除了每年五月須繳納房屋稅及地價稅,便不太需要其他持有成本。擁屋者寧可開高價惜售、惜租,讓房子空著等待後勢看漲,也不願出售、出租,問題就在於須繳納的稅金太少,囤房的成本實在太低。
低持有成本,使市場出現空屋不釋出、可租戶數少的怪象。出租市場供給少,願意釋出房子的房東,因為市場供需法則,便自然地開出了較高的租金。租屋者眼巴巴地望著一間間釋不出的空屋,卻只能租到昂貴又老舊的房屋,第一個會責怪的,當然是在第一線開出高價的房東。
然而,願意釋出房屋出租的房東已屬難得,高租金只是反映市場供需法則,其背後,事實上還藏著政府才能解決的囤房問題。住展房屋網認為,有關單位應適時對於囤房成本過低進行管控。對於擁有多間房屋者課相對高額的稅,才能讓房屋更容易出售、出租;租屋市場中的房屋變多,價格壓低,便能使更多人租到好房子。
住展房屋網認為,在正常制度下,擁屋者與租屋者並不必然對立。擁屋者一方面提供租金合理的房屋,另一方面繳納了較多稅金,若稅收反應在基礎建設上,便是讓擁屋者更進一步負起社會責任,而這事實上也就成為擁屋者與租屋者、無家者,共同在城市中生存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