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d_news » 老屋重建後怎麼分? 學者:這觀念要釐清

老屋重建後怎麼分? 學者:這觀念要釐清

2020-05-12     591編輯部報導
  
每日新聞速覽,市場變化搶先知

591資訊

圖/學者莊孟翰認為,危老推動三年,績效不夠顯著主因為民眾分屋比例的錯誤認知。

台灣老屋多,都市更新迫在眉睫,無奈整合不易,為了加快腳步,內政部推出「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並自2017年5月10日公布實施,至今已受理1019件重建計畫,但學者莊孟翰認為,此績效依舊不夠顯著,主要在於民眾對危老重建的錯誤認知,例如認為分屋比例要以「一坪換一坪」、「戶數」或「樓層數」來計算,且不同意以「面積」比例計算,使整合機構及危老重建推動師力不從心。

|依「面積」計算分屋才是正確答案

根據《理財周刊》報導,淡江大學產業經濟所副教授莊孟翰表示,當年北市位於南港路一段、興東街交叉口西南側,佔地2800坪,就是所謂首宗一坪換一坪的都更案,當時郝市府希望能藉此推動「一坪換一坪」都更的第一個示範案例,惟最後卻無疾而終。這一案例備受矚目之主要原因,在於選前郝市府擬將原來1.5倍的容積獎勵放寬到2倍,將4、5層樓公寓能以一坪換一坪的方式進行都更,使都更後的戶數就可從原來的127戶增加至430戶,卻因此衍生分屋比例的紛爭。

另外,就分屋比例方面,都更戶若以「戶數」,亦即127戶作為計算基準,再按都更完成後430戶計算,即以127/430戶,都更戶分回比例僅為29.54%;而就實施者角度,理當以「面積」比例計算,亦即實施者依分得8120坪,除以全案樓地板總面積20300坪計算,分得比例僅為40%,而全案都更戶與實施者之分屋比例應是「六比四」而非「三比七」。當年士林「文林苑」都更案也是因為民眾認為要以都更前後「樓層」比例分屋,建商卻以「面積」計算分屋,導致此案延至2016年才取得使照。

莊孟翰認為,隨著危老重建推動師的增加,再加上修法鬆綁鄰地合併限制,使危老基地整合鄰地帶動周邊地區重建,擴大土地使用效益,之後受理與核定件數一定可以大幅增加。但危老重建只能發揮都市更新的補位作用,無法取代都市更新地位,因此,莊孟翰坦言,將來必然會出現愈來愈多不合都更要件的小基地建案。